返回列表 发帖

慈溪名景伏龙山及其传说

本帖最后由 sunny 于 2011-4-6 00:00 编辑

慈溪市龙山镇西门外村伏龙农村资金互助社因境内有伏龙山而得名。

00001407.jpg
2011-4-6 00:00


一、伏龙山介绍
  伏龙山因为像巨龙赴海而得名,它位于慈溪市龙山镇境内,海拔282公尺,是三北平原上诸多濒海孤山中最高的一座。山有上伏龙寺,寺前有莲花池,“千年水底蛇,口吐木莲花”的民间传说就发生在这里。
  伏龙山北临杭州湾,南为锦屏丘陵,与丘陵间有一狭窄的平原带。山上有“八景”,分别是竹、坞、烟、云、管、江、潮、汐。前人以极高的艺术概括力和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对这八景一一作了描述。莲花池畔翠竹摇曳,在习习春风中婀娜多姿,故竹景称“莲塘春晓”;伏龙寺后有一山坞,草木葱笼,秋后则百草凋敝,独有野菊花一片金黄,故坞景又名“蓬苑秋香”;伏龙山地处海边,伏龙寺独居山上,清晨常见满山雾气弥漫,使人飘飘然有羽化登仙之感,故烟景得一雅名--“霜凝丹樨”;伏龙山半山原有一座小亭子叫云亭,是专供上山进香者休息用的,因亭子位于山的东边,夕阳下亭印碧空,是谓“云亭残照”;在八景中,唯有管景最为独特,原来伏龙山草木丰茂,牧童每每跨在牛背上吹着竹笛上山放牧,这管景便从此而出,叫做“横玉叫天”。伏龙山下有一条小河,叫做镇龙浦,是远近数十里地区的泄洪要道,终日江水滚滚,看似一条白练绕山而过,所以这江景又称为“白虹凌空”。潮、汐两景,指的是海潮昼夜涨落,伏龙山北即浩瀚大海,常有海船来去,所以这两景便分别叫做“后岭层松”和“杰阁飞帆”了。伏龙山峥嵘突兀,孤标一方,确是形胜之地。为此它曾招来许多名人雅士、诗家墨客。戚继光在龙山抗击倭寇时便专门上过伏龙山,还在伏龙寺中题过一首诗哩,其诗如下:“梵宇萧条隐翠微,丹枫白石静双扉。曾于山下挥长戟,重向尊前醉落晖。衰草尚迷游鹿径,秋云空锁伏龙机。遥看沧海舒长啸,百尺仙桥一振衣。”
  在伏龙山东面约三五里地方,另有一座小山,状如猛虎卧地,故名蹲虎山。在伏龙山和蹲虎山之间的平旷地段建有一座土城,那便是在明代抗击倭寇中有过赫赫战功的龙山所。城虽不高,但十分规整。它与西面的观海卫、浒山所构成了一个互为声援的战略防御体系,这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也是研究明代战略战术和抗御外来侵略的实物资料。蹲虎山一带则至今还有苦战岭,倭仔窝和烽火台等抗倭遗迹,山下的邱王村中还建有纪念戚继光的下梅林庙,几百年来,乡民们一直在这里焚香点烛,顶礼膜拜,表示他们对这位将军的无限敬意。

本帖最后由 sunny 于 2011-4-5 23:59 编辑

二、伏龙山悠远的历史文化   
  1、伏龙寺的形成沿革:据记载,由鉴诸禅师始建于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伏龙寺历代高僧辈出,从唐开山祖师鉴诸禅师、惟靖禅师,至清朝的懒耕元来、千日成眼、中兴善庵、到近代的志恒和尚、诚一法师等不一而具。后来因火灾而遭遇灭顶,文革后才修复,又在老寺禅院后,修建了新的大殿。
1227149665859.gif
2011-4-5 23:59

  2、伏龙禅寺与莲花池:据传,唐朝开国24功臣之一,排名为老七的“夺槊陷阵智勇双全”——鄂公“尉迟敬德”,也到过慈溪伏龙山。在他闲居期间,在原伏龙寺前,开挖了一个池塘,命名为莲花池。这样一说,少说也有1200年的历史了。该池长约30米,宽为20米,池边用大块石板竖着围成,水浅的时候,池边上也有一圈石板沿水平面的围着,人可以在上面行走,洗涤;面南背阴矗立一块石板,高约1米半多,宽约1米,上刻很多文字,但是太远些了,却看不到上书写着什么。“千年水底蛇,口吐木莲花”的民间传说就发生在这里。

  3、王安石与刺史桥。宋朝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曾在现在的鄞州担任过县太爷,也到山上来过,据说为了更加方便与安全的看美景,就在二个山谷间,造了一座桥,后来被命名为“刺史桥”,桥宽为2米,高为5米。这样沿着伏龙寺前方的路,向左转弯就可以到达面东朝杭州湾的所谓的“千丈岩”,那天因为天气原因,也有危险没有下去,看不到“千丈岩”的庐山真面目。

  4、苏东坡与摩崖石刻。据有关资料记载,哪里真有巨大的摩崖石刻呢。当年比王安石大了十几岁的苏东坡,也在杭州做官,慕伏龙山之名,来到了这里,看到前方汹涌的波涛,翻起了层层的波浪,不由的心念有系,随即命人拿来笔砚,特书:“波涛”真迹,并让人放大,刻于整块石刻群的最下方,离潮水很近,是在山的东偏北的巨石山,每字有七八尺大哎。现在的山下并不是杭州湾的波涛了,而是齐整的田地,前方是一条宽阔的公路,沿公路边是一条淡水河,估计是水利工程之一吧,杭州湾还在二公里之外呢。

  5、戚继光与伏龙山。明朝末年,戚继光将军在龙山抗击倭寇时便专门上过伏龙山,还在伏龙寺中题过一首诗哩,其诗如下:“梵宇萧条隐翠微,丹枫白石静双扉。曾于山下挥长戟,重向尊前醉落晖。衰草尚迷游鹿径,秋云空锁伏龙机。遥看沧海舒长啸,百尺仙桥一振衣。”

  在伏龙山东面约三五里地方,另有一座小山,状如猛虎卧地,故名蹲虎山。在伏龙山和蹲虎山之间的平旷地段建有一座土城,那便是在明代抗击倭寇中有过赫赫战功的龙山所。城虽不高,但十分规整。它与西面的观海卫、浒山所构成了一个互为声援的战略防御体系,这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也是研究明代战略战术和抗御外来侵略的实物资料。

    6、弘一大师(李叔同)与伏龙禅寺

  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生于天津,曾留学日本。擅长书画、篆刻,工诗词,又擅长音乐,对我国现代音乐、戏剧的改革创新曾作出贡献。

  李叔同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为僧,受具足戒,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号“弘一”。弘一法师以弘扬律宗为己任,埋首佛典,苦修律学,曾校正律宗三大部及其他律藏,且由日本迎回佛经万余卷并撰写律学著述多种,使南宋以来失传800年的佛教南山律宗再度兴起,享有崇高的社会威望。

  1930年9月,弘一法师来到慈溪,住锡白洋湖畔的金仙寺,受到住持亦幻法师的热情接待,两人志趣相投,感情深厚。在金仙寺,弘一参与天台山静权法师的讲经法会,对慈溪留下深刻印象。

  1931年3月,弘一法师受亦幻法师和五磊寺住持栖莲法师之邀来金仙寺,共商在五磊寺创办“南山律学院”。之后,弘一为筹办学院事宜,往返于五磊寺、金仙寺和宁波白衣寺之间,后因与栖莲法师意见不洽而未成。在赴上海、绍兴等地云游数月后,年底又来慈溪,到慈溪伏龙寺度岁。

  1932年上半年,弘一法师除春天曾至金仙寺小住外,一直住在伏龙寺。弘一大师与伏龙寺当时的主持诚一法师相交甚笃,曾三次到伏龙禅寺,前后居住时间长达一年之久。“1931年的岁末,弘一大师是在伏龙寺度过的;1932年上半年也一直住在这里;此年夏天他赴温州不幸染病,病后来到伏龙寺养疴。”

  伏龙寺古木葱茏,景色清幽,弘一法师心境宁静悠然,曾用6天时间恭写《佛说阿弥陀经》16页。他对随侍其侧的学生刘质平说:“此次写《佛说阿弥陀经》功德圆满以后,还有余兴,愿自动计划写一批字对送与你与《弥陀经》一起保存。”当时共又写了100幅字对,这是弘一法师最重要的存世墨宝之一。法师于这年夏天赴温州后得病,病后仍来伏龙寺休养。11月离寺去福建厦门南普陀寺过冬,从此久居闽南10年,再未来慈。
 
    7、伏龙山与巨商虞洽卿。民国时代,巨商就出生在伏龙山下的村庄里,现在的名字是山下村,哪里还有他的古居,保存相当的完好。这位巨商陵园就修建在伏龙寺的前方偏右处,进去之后,如来到了后花园的感觉,真是个风水宝地啊。他与原配夫人与继配的四个夫人,一起在这里安息。

  

TOP

本帖最后由 sunny 于 2011-4-6 00:06 编辑

三、“千年水底蛇,口吐木莲花”的民间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慈溪县龙山镇有座伏龙山,伏龙山上有座伏龙寺,话说当年,全国闹饥荒 加之天灾人祸不断,百姓生活十分艰难。当年中秋海水倒灌良田,伏龙寺和尚下山与百姓抢收作物,不料寺被海盗占领 ,时年大灾盗抢也费力,想伏龙寺功德卓著,便冒冲和尚拜海神,海神衣冠楚楚,走到他们跟前,对他们说:“你们想每天有香喷喷的白米饭吃吗?想寺庙鼎盛不衰香火不断吗?我告诉你们一个捷径,保证你们不仅衣食无忧,而且还能保证寺庙鼎盛。”
     海盗一听能有香香的米饭可吃,顿时乐得手舞足蹈,双眼欢喜地跳啊,哪还管三七二十一呢,只觉得鼻口已是白饭黑饭碗碗放,冒着青烟等入口啊。正是饥不择食,饿上勿论条件。那黑衣男子见老和尚们谗谗欲流口水的样,眉角露出窃喜意。
     老和尚们遐想完白米饭,争着双耳听捷径。于是黑衣男子又说道:“要使米饭不断,寺庙旺盛,你们必须每月初八、十八日每次送一个常年吃素念佛的虔诚老婆婆到寺庙前的莲花池来,让她坐在莲花池的莲花上,就能使她顺利的升天去极乐世界做神仙了."
       只要你们每月能送老婆婆来,那么以后每天傍晚,你们只要对着寺庙后山的小山洞,喊三声'米饭,白米饭',白米就会自动的从洞中汩汩流出来.切记,一定要送念佛的老婆婆.今天傍晚你们可以去后山小洞里取一次米."话完,黑衣男子就销声匿迹了. 好不容易望到日落西山,急匆匆地跑到后山小洞前."米饭,白米饭"连呼三声,果然洞内一阵声响,赶忙用带去的勺子一伸,勾过来一大斗白米,顿时兴奋的海盗们个个心花怒放,连呼阿弥陀佛.
        自从吃了这顿白米饭后,一直是念念不忘啊,饭饭的味道,恐怕活着的人,谁也不会忘记谁也不会厌恶的.(记得小时候,我有一回问爸爸,为什么其他食物越吃越不想吃,而饭怎么千吃不厌呢,老爸骂了我一句:你这个傻瓜,人只有到死了,才不要吃饭的.自次以后我知道别人所说的"不要吃饭的人"是什么意思了.)
    话说海盗念念不忘白米饭的味道啊,所以他们极力的四处宣传,说伏龙寺上有神灵显圣,可以超度长年吃素念佛虔诚的老婆婆,可以直接升天做神仙.
    先是方圆四周的人们半信半疑,怀疑和尚说假话,熟话说万事开头难嘛.当然也有好奇的人们,上山去辨真假,于是就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老婆婆.也有了第一个上山亲眼看见伏龙寺上老太太升天成佛的人.事后,好事的人宣传开来,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即使三人成虎这等真切事更是说的唯妙唯俏了,以致于伏龙寺上超升成仙之事不仅远近尽闻,吸引了周边的很多老婆婆,而且引愈来愈多的附近县府人员前来,由此带动伏龙寺的兴盛,发展了伏龙山的旅游观光业。大雄宝殿的香炉前,烟火缭绕不绝,游人如织,燕雀久鸣.海盗扮和尚,眉飞色舞地介绍寺庙,偷看各香主往捐献箱投币,喜逐颜开. 当然,每月里最热闹的时候,当数初八和十八的正午.因为那时,会有一个装扮一新的老婆婆心情激动的等着坐莲花升天,那是多少吃素念佛的老婆婆们日思夜想期待的事荷.而这样的好事如今就在眼前,况且能排的上名,轮的到超度的还要看运气是否够好,排名是否靠前,毕竟才一个啊.所以呢除了好多符合要求的老婆婆事先报名外,甚至没怎念佛吃素的富家老太太也谎称自己十分敬业,每天吃素念佛不离口,期待早点坐莲花上天.伏龙寺的香火是越来越旺了,伏龙山上的人们是越来越多了,伏龙寺上成佛之说是越传越远了,声名在外,慕名者众。
     伏龙寺上活人升天之事,自然也时风时雨地传入知县耳中.知县联想被驱真和尚阿弥陀佛!联想真和尚衙门哭诉,闻知一愕然,甚觉怪异,想上山探个究竟.于是那天乔装改扮成进香客商模样,带了师爷跟随从小厮,一行来到伏龙寺, 只见伏龙山如卧龙状绵延在平野大地上,顶上奇平,有一空地,上即筑有伏龙寺.候的正午时,发现四方方莲花池前后,已聚的诸多人物.正午钟声一响, 为首海盗扮住持从大雄宝殿缓缓出来,走到莲花池前,口中念念有词,随着手下木鱼"嘟嘟嘟"三声响,只见莲花池中冉冉升上来一朵莲花,如滴血染遍般鲜红.红莲在水上慢慢绽放,直至花瓣全都舒展开来,中间露出平平花蕊心,坦坦的在水池中稳稳定,这时小和尚扶过准备超度的老婆婆,将她稳稳抬至莲花花蕊心中."嘟嘟嘟"又三声木鱼响,红莲花慢慢合拢,将老婆婆的身子紧紧包裹住,缓缓沉入水底.知县定着眼,仔细的观察,发现莲花紧缩的那一霎那,老婆婆的眉头似乎紧紧的缩着,脸上露出很痛苦的样子,虽然那只是一瞬间,很多看客尚来不及细看,但却深深的定格在知县的脑海中.莲花沉入水底之际,,水底如人儿游过般轻轻的晃动了稍许.知县定睛观察了会,见池面平静依旧了,才回转身,跟师爷小厮两个一道回府.
       知县回府后,细细回味了坐莲升天这一幕,心里已然有底.这时,师爷也捧来史料,翻开那一页,千年水底蛇' '口吐木莲花' .省然在册.两人相视而笑,一条计策定了下来.
       话说知县有一老母,年逾八旬,平日里吃素念经做善事,也当然最喜佛事。伏龙寺上成仙成佛之说也飘入了她耳中,于是她十分渴望去伏龙山,亲身体验化身成仙。她对儿子诉说了自己的想法,期望早日能功德圆满的上天去。
     再说知县,他是个大孝子,母亲既然恳求他了,岂有不答应之理,于是他满口答应下来。知县母亲急于成仙,催着儿子早点替他办妥此事,好早登极乐。知县与师爷商量了下,选了下月初八的黄道吉日。
     初八那天,事先得到县爷通知的海盜早已将寺庙前前后后里里外外花花俏俏张灯结彩地布置一番,煞费苦心的忙碌停当后,但见:山风习动灯迎门,青松含笑香接天。伏龙寺里龙柱新,琉璃瓦外璃添彩。庙外的百姓闻的知县老母将来寺坐升,更是好奇,凑上山来观看者比往常更甚。加之知县想在百姓前破此奇案,故意令人在群众中散播县太夫人将于初八坐化升天之事,因此,那一天,寺内寺外早早的已是人围的水泄不通,闻说知县母亲亲临坐化,谁不想亲眼借个好光彩,一睹仙事呢,盖国人所好之多,莫过于围观群观与传说。
     声名远扬伏龙寺,莲花托人欲为仙,若能从此神人做,敢叫天下皆弄珠。
     时候尚早,前来参观的游客早将整个伏龙寺拥挤地满满。那一日临近中午,艳阳高照,上的山来的百姓们气喘吁吁,早将捂热的厚袄脱个爽快。寺庙内人山人海嘈杂着人声,攒动着人头,只见那穿红的媳妇,着绿的姑娘,剃顶的伢儿,撂须的老汉,光膀的壮年,个个觑着眼,伸着脖,等候那一刻。突闻得庙门外“哐、哐、哐”三声响,众人忙把眼来瞧,但见那两列当差齐进来,中间红轿两乘出。当头那顶坐的就是本地知县父母官,后者即为知县老母仁慈娘。庙住持带着一班和尚早在寺门外迎候多时,见知县到来,即迎进寺,欲待与知县、老夫人小叙一番再做法事。知县出得轿来,见的寺内外人声鼎沸、众方云集,窃有喜意。对由海盗扮的住持言:家母近感风寒,行动甚为不便,先且轿中休息片刻,待为法事时再扶持上莲花,亦为便当。住持见闻,点头称是,但佛家礼节断然不懂,更加坚定知县猜想。
     午时一至,只听的“住持”高声喊道:午时已至,天之中日,人之中心,。咦,三点钟声催缘生,快把木鱼引仙人,阿弥陀佛!。呱呱地喊完,钟声在寺庙顶掾“咣、咣、咣”响起,余音绕遍整个山寺,悠远的在山峰间传开去。“嘟、嘟、嘟”又三声木鱼声在住持的敲打下清晰回荡。 又敲了三下木鱼。“嘟、嘟、嘟”随着木鱼声,知县发现水平如镜的莲花池竟渐渐的微风袭过般水面泛波纹,随着水面波纹纹度的扩大,水圈越来越大,四散开去,莲花池正中间形成一个陷窝,突然那陷窝中钻出来一角尖尖的白荷,越来越大,越来越往水面伸展,尖尖的花尖慢慢散开,舒展的花吐露着它的花瓣,那花瓣鲜红欲滴,越到中间花蕊处,越是红艳欲滴,犹如刚沐浴过雨露的小草挂在草尖的露珠,涎涎着想滴下那鲜鲜的色彩。
     这时众差役从轿中扶出知县老母,在“住持”的“请老夫人上莲台”的恭请声中,众衙役将老夫人抬上了莲花。在一群和尚“恭送老夫人升仙,阿弥陀佛”声中,那莲花紧紧的将老夫人包裹严实。慢慢沉入水底。寺内外的百姓见老夫人升仙事毕,纷纷戏嚷着好看,老太太们则喃喃细语着,当下回去更要好好念经拜佛,以便早如老夫人般顺利度天。群人向庙外走散开,知县的眼珠子睁的圆圆,咬牙暴睛地注视着莲花池,手中紧握着佩腰长剑,众衙差们附和在旁。
     良晌,不见水面有动静,知县示意众阿弥陀佛!役继续观察准备。那一帮和尚见知县大人对此池如此失神关注,未免心有疑虑,又不好言猜。待招呼知县入禅房品茗,以探知县用意。突然,池水一阵晃动,知县疾拔长剑在手,刹那间艳眼天翻云滚墨,山寺内乌云笼罩,飞沙走石,树木刮倒在地,刚要走出庙门的人们吹沙进眼,卷地风来抬眼处,一片混沌,有强睁双眼的,迷离的看到知县他们在莲花池边,猛地里池中甩起一怪物,长不见首尾,只听的知县大人大喝一声“畜生看剑!”那痛不欲生的长物在地上化为两断,扭成团抱。地上鲜血满寺,直流下山去,吓的众人们屁滚尿流,携魂落魄滚下山去,胆子更小的则双腿发软在山路。
     知县走近看时,那长物已然死亡,果然中了知县之计。
     原来那日知县跟师爷商量,伏龙寺活人升天史料从未有载,恐多是讹诈,又翻的书载千年水蛇之事,更坚定了做怪者即为水底之蛇妖。为免打草惊蛇,知县借为母送仙之名,设计将害人的畜生除去,大快人心。那送入池荷之中的老夫人究竟何人也?其非人也,却是知县用猪假扮的老夫人。知县早在初七时,已办妥一切事宜,将一匹大母猪杀了,沥干鲜血清去肝肠,却将硫磺火药硝酸铁剑等缝入猪肚皮,又将猪身严严实实用寿衣包裹,假扮成老太太模样。又想送人入莲花时一般为老太自己步入荷花,或寺庙和尚所搀扶,故此知县故言其母身体不适,需要衙役搀扶,免海盗生疑,顺利将缝制的头猪送入莲花中。再说那莲花,本就是大蛇之血盆大口,吐露的鲜红荷花瓣即是蛇舌,荷花蕊就是舌喉。知县必知蛇妖吞下利刃跟硫磺等腹痛不消,必盘身池塘不已,定然现身池外,故与众衙役等候在池边。
    果然,那妖怪吞在假扮的老太太,没多久腹炸身动,利剑割身,巨痛难耐,涌出水面来,将整个寺庙盘踞一地,跌打滚爬。知县见它力量消逝,中硫剑等必无生日,又一剑砍去,血流成河,为百姓除了一邪,也为死难的老太太们复了一仇。据说现在伏龙山上伏龙寺边尚有一地寸草不生,传说就是那蛇精跌打所致。
话说伏龙寺内有双蛇,被知县除去的是雄蛇。那雌蛇见丈夫已亡,十分悲痛,对知县恨之入骨。那寺庙的海盗,见机关泄露抖抖缩缩地对知县交代了所有事故,后发配边疆去了。
    再说那雌蛇,一方面对知县咬牙切齿,一方面又无计可下。恰巧那年又逢新君登基,天下广选秀女,雌蛇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窈窕豆蔻女,姿容无端的貌美,真个沉鱼落燕、闭月羞花。
    雌蛇化身美貌山野村女,在京城门外来回卖布,果然引一般人注意,对她的相貌啧啧称奇,慕名者众,甚至有人想把来纳为小妾,也有人想据为己有金屋藏娇,一般风流弟子正争夺不休,人在天子脚,有事处处闻。村女美貌之名早传至当朝宰辅耳中,当朝宰辅乃慈溪知县师傅,当年进士及第也是宰辅润笔加勾亲点的,好文章当然伯乐识。宰辅是三朝元老,资历相当。闻得京城现尤女,心中自是称怪。人说妲己当年也是山筐而出,小小女子破了大周千秋伟业。绝色非国之瑞啊,多少丰功伟绩在绕指头柔夷间毁一旦,多少绝类红颜引纷争干戈,不可取,不能取嗬。所以当仆人甚至同僚告知他,京城现皎女,可献皇上,以博帝皇欢心时,他拂袖而去。
    然,世上总多好事献媚者,早有人见众人争夺不休时,来个脱壳计,将村女送上銮殿。
    果然大博年轻帝皇心,整日里柔情蜜意,倦懒了朝起潮落。
    见皇帝对她眷恋不已,她借机吹起了枕风,编造出当年在慈溪乡下,知县欺民违上,虐待百姓鱼肉平民霸道乡间的事故来,并说自己父母皆为知县所害,兄弟为父报仇又遭陷害,故此她千里迢迢上京来鸣冤。皇帝一听,勃然大怒,喝令传旨捉拿慈溪知县到京受审。
    宰辅闻的此事,不禁为知县叫苦,知子莫如父,知徒莫如师,知县为人,为师的最是清楚,再说宰辅也曾私访到慈,听的百姓赞知县,深知知县爱民如子。已知皇上为奸人迷惑,寻思对策救徒。
    话说知县接到圣旨,心甚疑惑,这时宰辅快马加鞭也传来信息,知县心下一量方知是蛇妖作做怪。当下草草收拾一番,跟随钦差赴往京来。
    再说那雌蛇,自从进宫后百般蛊媚皇帝,挑拨宫闱,蛇心不改。太后见此女心术不正,扰乱宫廷,为江山社稷虑,渐生厌意,只有皇帝一人,见其伶俐狐媚,姿态百生,迷恋不舍,至于恶劣之心尚蒙在其中。妖女在宫日久本性日露,原本她住在荷花池塘,最喜欢吃肉吸血,每天凌晨必要出水沐浴,吐气吸露,皇家荷花池景色无极,池塘鱼跃虾腾景致何等迷人!她不改旧习每日子时爬将起来,走入荷池塘,换下衣饰,恢复原身畅游一度,为保口舌之鲜,尽将池内鱼虾食。东方未晓,露水未晞,帝皇未起,她脱下躯壳急将锦衣穿上,依旧寝下装寐。是时想起当年伏龙寺上与丈夫恩爱光景,又不免泪涟涟,咬牙切齿一番,将知县暗骂一回,又想这帝皇的富贵,一股无名欲望火油然上升,野心骤大,何不将此帝皇江山把持过来,自己独享坐拥,也做一回天下最大呢,何况有了江山何愁知县不除,竟想着弑君夺位了。
    几月来,太后游玩荷花池不见鱼儿欢腾虾鸟游,荷花池少了往昔许多的生气,太后见了也不甚高兴。又闻得伺从们说新来美女经常出入此地,把一群儿生物活生生赶走了,岂知它们是活生生的吃了呢。
    又巧有晚上巡逻的侍卫连接几天来瞟见那女人每晚子时总会偷偷摸摸的跑出寝宫,觉得好奇,于是那天夜里偷偷地跟了一路,没想到一到荷花池边就不见了身影,侍卫们不敢打草惊蛇,再说是皇帝的宠爱,不明事理空口白牙也不好说什么,万一今后升为什么妃什么娘的,岂不给自己留了短路?于是就暗暗的跟踪着,岂料那一夜跟至荷花池不见了踪影,待回转身来再悄悄巡至荷花池时,只听的水声翻腾,这一腾可惊起了众人心弦,众侍卫小心翼翼伏在树丛仔细观看池中动静,没想到出现了一幕今生从未见过的场景:一条硕大无比的长蛇在荷花丛穿行游曳,时而口吐长舌,时而尾摇露水,在荷花从时上时下翻腾盘旋,忽地里扑哧哧活捉小鱼入嘴,顷刻间鳞片下肚。侍卫们纵有一身血胆,也被这场景吓呆了。
    卫队长暗示大家镇静勿出声,继续观察。那长蛇多次翻腾过后,隐去荷花之中,居然蜕下一层长皮来,半晌,居然从水中走出来个绰约婀娜的婵娟来,大家定睛一看,你道是谁?就是那帝皇的宠爱,绝色的美女啊!侍卫们倒吸了口凉气,个个目瞪口呆。卫队长不敢有所隐瞒,一五一十将所见闻汇报于太后。太后一见,沉吟半晌,正当此时,宰辅来到太后处,呈上学生慈溪知县奏折,上云伏龙山上除害事,又言雌蛇脱身至京城。太后看毕,若有所思,果然是畜生作孽,欲坏我之长城!顿时大发雷霆。
    当下与宰辅设下圈套,一面假意拘捕知县于天牢,一面定下除奸计。
    蛇妖见知县已落狱,砍头自在旦夕间,心实痛快。甜言蜜语之后野心膨胀,心头眈眈、摩拳擦掌着谋江山神器,想借的时机结果皇帝。且说那皇帝,出则数人随,坐则众人伴,寝则侍从候,守卫防备异常。虽对此女宠幸有加,但也鲜有单独两人机会。那夜夜里子时出浴,皆提神吊胆幻化而出。若要谋了皇帝,皇宫诺大,插翅飞比登天难啊。然,蛇心野天下,穷凶只论眼前利。那一夜趁他熟睡之际,她悄悄露出匕首,朝他背心刺去……说时迟那时快,一枚利箭从外“嗖”飞来,狠狠扎在她的身上,刹时间呐喊声,脚步声,四面八方涌来,无数火把把寝宫四周紧紧包裹。原来宰辅与太后商议之后,加密分派了保安人员保护皇帝,而皇帝虽然一时沉迷于女色,然也是少年英武之人,对此女行径也已斟酌思量好久。只时候未成熟,罪名难定。
    那蛇妖中了一箭,负伤想逃,早被围得团团铁桶也似。四围呐喊声不绝。一番搏斗过后,血成河,瓦飞地,侍卫一个个倒地,又一个个上前。那妖采集天地精华,有千年精力抵触,威力无比,然箭上毒发,弑的多人后,体乏力弱开。
    妖女见力战不胜,情急之下冲开一条血路,直杀到荷花池边。“扑通”一声跳将下去,只见荷花丛中闪过一人,正是那聪敏机智的慈溪知县。他大喝一声举剑刺来。原来知县并未下狱,而是跟宰辅他们一道暗中观察妖怪动作,早先埋伏了左右,见时机成熟,将它扑灭。那妖女纵入池塘,复化为蛇身,负伤急找躯壳,以为庇护。没料知县早派人将躯壳收起烧灭。这下那妖既回不了人样,又做不成完整之躯,长物在池痛的池水翻腾再翻腾,搅起千丈池水,掀起池底动荡,尾巴将四岸树木拍碎。
    勇者自无畏,知县掌剑在手,一声疾喝,嗖的下去,那畜生血流如注,染遍整个荷花池鲜红满倾。它熬痛打滚,知县目仇如注,多少乡亲的命,毁在此物嘴,今天若不除此奸邪,他日满目沧痍国将安在,民安生?知县干脆利落用力向下又刺去…..
     皇宫内物饰换颜,经历过妖魔之乱的后宫,气象肃然一新。皇上开始将一切重心放置于政务上,成熟了不少。
    驿外,宰辅与知县杯酒洒别。师傅,您留步…知县跨上马儿,拱手作别,宰辅目送,渐行渐远….
      就这样,伏龙山上的两害虫至此都除了。
    知县回到县里,安抚和尚回伏龙寺,带领百姓开渠辟道,挖山填河,创办学堂。想方设法提高粮食生产,富裕百姓生活。
    就这样,慈溪县渐渐的富裕起来;就这样,伏龙寺上的香火鼎盛不衰;就这样,伏龙山上的故事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TOP

TOP

返回列表